一路向東,從深圳市區來到濱海鹽田,綿延的生態美景沁入心脾:綠巒疊嶂,引珍禽百鳥翔集;海清沙幼,供游客盡情嬉戲;綠道成網,讓居民恣意徜徉;低碳發展,經濟與生態和諧共融……“詩意的棲居”,是這座濱海城區的生動註解,也是鹽田爭當“美麗中國”典範城區的孜孜追求。
  一座轄區面積僅72.63平方公里的城區,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的關係?鹽田區委書記郭永航給出的答案是:“如果說經濟的轉型發展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引擎,那麼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底盤,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適應底盤的承載能力。不能突破,只能更好,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的方式來追求發展。”
  循著這樣一個思路,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全區發展戰略,環保硬考核倒逼出低碳綠色產業群,群眾盡享生態福利,反過來又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人翁……一路傳承、一路堅守,成就瞭如今的“大美鹽田”。不久前,鹽田區通過市委常委會議審定,被評為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第一名,成為全市首個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考核(原環保實績考核)“三連冠”的行政區(新區)。經市政府審核推薦,鹽田區還將代表深圳市參加廣東省審核申報“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”。
  這隻是一個起點!努力打造“山海港城”和諧共處的“美麗鹽田”,已經成為全區上下共同奮鬥的目標,也必將為鹽田灌註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。
  路徑一
  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區工作主軸
  “轉變GDP作為政績考核的唯一標準,鹽田區在深圳率先開展GEP(生態系統生產總值)核算。未來,鹽田區將開展GEP的動態和分片區監測,逐步將GEP納入到政績考核體系,嘗試推進幹部離任GEP審計,真正讓生態資源指數成為政府決策的行為指引和硬約束。”
  黨的十八大召開後,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“五位一體”總體佈局。在深圳,鹽田區資源稟賦優越,但想要下好生態文明建設這盤棋,讓生態文明成為鹽田的核心競爭力,仍需高屋建瓴、統籌佈局。
  2013年1月,鹽田區與深圳市人居委共同舉辦生態文明建設高層研討會,邀請國家環保部生態司司長、中國工程院院士等專家領導為鹽田出謀獻策,確定了鹽田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和發展方向。
  同年1月召開的鹽田區黨代會上,鹽田區委書記郭永航明確提出:“要把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作為未來幾年全區工作主軸,率先突破,打造樣板,做出示範。”
  隨即,區委區政府以“一號文”的形式發佈了《關於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的決定》,並先後完成《鹽田區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行動方案(2013-2015年)》和《鹽田區生態文明建設中長期規劃(2013-2020)》編製。其中,三年行動方案將全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細化、量化為195項工作任務,層層分解至具體責任單位,落實到人。
  為確保建設工作高效推進,鹽田區還成立了區委書記和區長任“雙組長”的領導小組,同時設立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(常設機構),建立例會制度、聯絡員制度等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機制,以加強相關部門協調和溝通。
  在幹部的勤政考核中,鹽田區創新引入嚴格的生態文明考核機制。《鹽田區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(試行)》於2013年底開始實施,得分作為評定幹部年度考核等次和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之一。
  轉變GDP作為政績考核的唯一標準,鹽田區在深圳率先開展GEP(生態系統生產總值)核算。截至目前,全區森林、綠地、水庫、海域生態資源初步核算為480億元,超過全區年度GDP總量。未來,鹽田區將開展GEP的動態和分片區監測,逐步將GEP納入到政績考核體系,嘗試推進幹部離任GEP審計,真正讓生態資源指數成為政府決策的行為指引和硬約束。
  鹽田區經濟總量無法與深圳其他區相比,然而,釐清了生態保護“大賬與小賬、大局與小局、眼前與長遠”的關係,鹽田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特別捨得投入。從2011至2013年,鹽田下達生態文明建設類投資項目從68項增長到137項,投入從6.49億元增長到7.58億元,占政府投資比例始終穩定在45%以上。
  火車跑得快,全靠車頭帶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鹽田區領導率先垂範。2012年1月,野生南山茶首次在鹽田區上坪水庫周邊的密林中被意外發現。得知消息後,鹽田區委書記郭永航現場調研,並叮囑相關部門做好保密工作。半年後,鹽田區開始在南山茶原生地動工修建保護圍網,更好地保護了區域內的南山茶、刺葵等珍稀野生植物資源。
  無獨有偶,作為鹽田河的河長,區長杜玲多次現場調研,通過實施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和修複提升工程,鹽田河水質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,周邊環境的綠化、美化水平也顯著提升。目前,鹽田區水環境質量在深圳首屈一指,地表水水質良好,飲用水源和近岸海域水質達標率為100%。
  讓鹽田區生態辦主任許潔忠感觸頗深的是,在鹽田區編製緊張的情況下,區委還專門拿出3個人員編製,專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。
  路徑二
  實施環保硬約束打造低碳綠色產業
  “幾年來,凡是高污染、高能耗的企業和項目,沒有一個獲批落地。”
  深圳鹽田轄區面積僅72.63平方公里,其中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面積就有45平方公里,在區域狹窄、空間有限的情況下,如何抵禦強烈的發展衝動?如何在發展與生態保護中尋求平衡?
  “鹽田區一直堅持‘綠色GDP’的發展理念,捨得花大力氣進行生態文明建設,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與經濟利益相互促進的新路子。”面對可持續發展中的矛盾,鹽田區副區長王守睿給出了答案。
  明確了方向和目標,“綠色GDP”在鹽田從理念變成了一個個具體的行動。一個案例頗有代表性:一家大電商曾看中鹽田港區後方陸域,提出要投巨資搞一個計算機中心,這個項目一年可以給鹽田帶來2億到3億的稅收。面對這樣的大項目,鹽田區最後還是放棄了,因為超級計算中心是個電老虎,高耗能的特點與鹽田生態發展路徑相悖。
  “幾年來,凡是高污染、高能耗的企業和項目,沒有一個獲批落地。”鹽田區經濟促進局副局長林薛燦告訴記者,2011年,鹽田全年審批項目343個,12個高污染項目被否定。2013年,鹽田實施環保倒逼機制,建立重點排污企業台賬30家,堅決關停高業制衣深圳有限公司、深圳市鹽海肉類綜合加工有限公司等2家污染企業。
  在對環境污染做減法的同時,針對轄區支柱產業,鹽田區通過實施環保硬約束倒閉產業轉型升級,積極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加法。
  針對黃金珠寶加工企業廢氣排放擾民這一“老大難”問題,區政府專門拿出1000萬資金對改造企業進行補貼,完成76家黃金珠寶企業廢氣治理設施技術升級改造,使廢氣排放達到“無色、無味、無噪”的效果,廢氣擾民問題大幅改善。鹽田國際碼頭投資3.6億元,對港口的200多台龍門弔進行“油改電”改造,改造後的龍門弔每台每弔次可節約燃油成本80%,減少廢氣排放更達95%,減排成果等於一年減少了1萬台2.0排量汽車。推動物流運輸企業完成237輛拖車LNG項目改造,在港區內原有2個LNG加氣站的基礎上,積極推進4個港區外及1個港區內LNG加氣站的建設。新建項目的環評、規劃、施工許可三道程序實現100%綠色建築設計,各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均大幅超額完成。
  以生態文明為導向,鹽田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。2011年,鹽田區三產業結構為23%∶77%∶0,2012年,三產比例調整為0∶21.1%∶78.9%,在經濟增速不減的情況下,2013年鹽田產業轉型升級繼續加速,第三產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八成。
  2013年,鹽田生物科技產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,華大基因被美國權威雜誌評為“2013年中國十大最具創新力企業”和“全球最具創新力50強企業”。文化創意及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勢頭良好,鹽田國際創意港一期正式開園。綠色低碳港口物流業和生態旅游業穩步發展,萬元GDP能耗下降4.4%,超額完成年度任務,萬元GDP水耗下降9.9%,提前完成“十二五”目標任務。
  一組數據印證了綠色GDP理念在鹽田結出的碩果:2013年,轄區空氣優良天數為340天,比全市平均優良天數多12天,優良率為93.15%;PM2.5年均濃度35.58微克每立方米,比全市平均濃度低11.3%。
  已經在鹽田工作生活多年的王守睿感嘆,鹽田區面積雖小,但胸懷很大。從第一任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開始,鹽田始終無怨無悔地實踐著自己的生態發展理念,一路傳承、一路堅守、一路努力,才有了今天生態文明建設的卓越成果。
  路徑三
  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民生工程來抓
  “過去幾年中,鹽田的生態文明建設,始終將群眾需求作為工作導向,不僅破解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的難題,還打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‘鹽田模式’,創造出了‘鹽田標準’。”
  放眼全國,環視廣東,自然資源稟賦較好的行政區不只鹽田,但能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做到“首屈一指”,鹽田人的努力和付出可見一斑。
  “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根本要求,是要維護好群眾的根本利益。過去幾年中,鹽田的生態文明建設,始終將群眾需求作為工作導向,不僅破解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的難題,還打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‘鹽田模式’,創造出了‘鹽田標準’。”鹽田區委常委、常務副區長劉衛翔的論述,在現實中有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作為支撐。
  黃金珠寶加工是鹽田區的支柱產業,但同時也是工業廢氣的主要排放源。轉型升級過程中,一些企業改進加工工藝,基本符合了工業廢氣的排放標準。然而,在高度城市化的鹽田,生活在工廠周邊的居民卻並不買賬,因為“看得到白霧、聞得到味道”,居民以“違規排放”為由屢屢投訴。
  “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民心工程、民生工程來抓”,鹽田區專門出台《鹽田區黃金珠寶加工業廢氣整治專項行動方案》和《鹽田區黃金珠寶加工業廢氣治理技術升級補貼實施辦法》,安排1000萬元補貼黃金珠寶加工企業廢氣防治設施升級改造,指導、推動環保企業探索出“鼓泡”等先進治理技術。
  鹽田區生態辦主任許潔忠告訴記者:“環保人員的檢查很直接,工作人員去現場看、去排氣口聞,看看排放的時候還有沒有白霧和刺鼻的酸味,如果看不到白霧、聞不到氣味、聽不到噪音,那就說明廢氣排放達標了。”對黃金珠寶加工廢氣治理,鹽田區首創出了一種“無色無味無噪”的感官排放標準,這種標準最大程度地保障公眾的環境權益,讓老百姓放心滿意。
  生活垃圾產量大、處理難,一度讓深圳陷入“垃圾圍城”的尷尬,但鹽田卻成了一個例外。試點垃圾減量分類後,鹽田區建立了垃圾減量分類及餐廚垃圾處理一體化模式。“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前端源頭分類,終端固液分離、高溫降解,後期提煉生物柴油、有機肥料、燃料棒等,形成減量分類、資源化利用的閉合產業鏈條,並通過物聯網技術,與數字化城管無縫對接,完善監管。”鹽田區城管局局長鄭雷介紹。
  2011至2013年,鹽田區共完成172個小區(單位)垃圾減量分類及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創建工作,建成9座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站。2013年,全區生活垃圾減少了3000噸。截止到今年6月份,全區社會餐飲企業地溝油問題徹底解決,全區垃圾焚燒處理量首次實現零增長。
  在鹽田區,避風塘曾經是一個“又黑又臭”的環境老大難問題,生活在周邊的居民苦不堪言。去年,鹽田區將避風塘整治列入十大民生實事,鹽田區環保局接手後,通過組織工人連續加班加點,只用65天就完成原本需要120天才能完成的工程。鹽田區環保局工作人員回憶:“在整治避風塘內塘的過程中,需要砌一面防護牆,必須要將石頭填進內塘,但居民怕扔石頭產生的震動會影響房屋結構,局領導遂多次去現場進行協商溝通,做通了居民的工作,使施工得以順利進行。”
  “鹽田山清水秀、百姓宜居,得益於其‘天生麗質’的先天條件,但更離不開‘後天保養’。”鹽田區委常委、宣傳部長吳定海評價說,鹽田的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簡單的種花種草,而是將生態建設作為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來抓,期間,還創造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行為文明。
  路徑四
  打造多元共治的
  生態文明建設模式
  “在構築‘美麗鹽田’的進程中,區委區政府不僅讓市民盡享生態福利,更通過制度安排,政策設計,滿足民眾的生態知情權,邀約民眾監督,打造出一條多元共治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。”
  生態環境優化——經濟迅速發展——人民安居樂業,一個生態文明建設的良性閉環在鹽田雛形已現。而伴隨轄區經濟社會發展,更多資源投向生態領域,市民能夠享受到的生態福利越來越多。
  截至目前,鹽田是華南地區乃至珠江流域首個獲得“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(區)”殊榮的縣級行政區。為便利市民低碳出行,鹽田全區建成綠道253.3公里,配備自行車6000輛,初步形成國際一流、兼具濱海和山林特色的綠色慢行系統。而該系統也榮獲了“廣東省宜居環境範例獎”。
  為確保環境安全,鹽田率先建設國內領先的環境監測監控系統。該系統包含11套業務軟件系統和21個水、氣、聲、污染源監測子站,共享市人居委8個監測子站數據,實現環境要素監測全覆蓋。“通過這套系統,全區所有的環境要素都納入到監控範圍,一旦發現破壞環境的行為,我們可以第一時間處理。”鹽田區環境保護和水務局局長李枝堯說。
  為讓轄區百姓喝上優質水,鹽田對全區範圍內對老舊小區進行優質飲用水入戶管網改造。一期工程4763戶家庭直接受益,節約水資源近20%。在此基礎上,鹽田再投資3800多萬元啟動優質飲用水入戶二期工程,將惠及4600多戶居民的飲水安全。
  與此同時,鹽田積極推動城市綠化提升工程。三年來,全區共建成各類公園48個,公園佈局合理,基本實現居民出門1公里內有公園。鹽田港後方陸域市政綠化帶基本消除了黃土裸露,深鹽路、沿港路、梧桐路等轄區主要道路已形成滿街皆綠、滿目皆景的街區綠化景觀效果。
  在構築“美麗鹽田”的進程中,區委區政府不僅讓市民盡享生態福利,更通過制度安排,政策設計,滿足民眾的生態知情權,邀約民眾監督,打造出一條多元共治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。
  居民關心空氣質量,鹽田區就健全環境信息公開機制,利用全區環境監測監控系統,24小時向市民公開PM2.5等環境質量數據。同時,鹽田將重點污染源監管信息、環境違法案件及查處情況等工作納入公開範圍,做到環境監管信息公開、環境行政處罰公開,切實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,為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保障。
  “生態興則文明興。”受惠於鹽田良好的生態環境,轄區居民又成為生態環境的監督者和參與者。在鹽田,18名在基層的“兩代表一委員”成為環境保護的社會巡視員。從2011年到2013年,轄區群眾對自身環境的關註與參與度迅速提升,環境信訪案件從379宗上升到770宗。區委區政府也不含糊,案件處理率和回覆率始終保持在100%,真正做到利為民所謀。
  梅沙本土居民楊旭聰是一名海洋清潔義工,2012年3月,他領銜成立深圳市第一支海洋環保義工隊。起初,義工隊只是零星地對海洋漂浮垃圾進行打撈,但隨著活動的開展,他們的“野心”也越來越大。楊旭聰的義工隊去年註冊為海洋環保服務中心,珊瑚保育、游泳培訓、海上救援、海洋科普宣傳等都成為他們的工作內容。因為熱心生態保護,楊旭聰榮獲2013年“市民環保獎”。
  在鹽田,像楊旭聰這樣的環保達人,正影響到越來越多的人,生態文明之舉彰顯在城區的每一個角落:在鹽田各個社區,常年活躍著手握小鏟刀的普通居民,他們被稱為“戰蘚鬥士”;在大梅沙海濱公園,身披紅馬甲的義工,頂著驕陽清理垃圾……
  撰文 楊磊  (原標題:築牢發展底盤 爭當生態先鋒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v18evkgp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